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欢迎您
联系电话:0536-8521000
发布时间:2021-01-22点击数:2653 字号: A A A
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加快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指导意见》等四个文件,近日,以市委、市政府文件正式印发。现摘要刊登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提升城市品质系列三年行动,突出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特色风貌塑造、环境质量提升、管理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全国农业开放发展引领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新潍坊。
(二)内涵要求。以生态秀美提升潍坊颜值,打造以绿色生态为鲜明底色的美丽之城。以开放包容彰显潍坊胸怀,打造有胸怀、有气度、能包容的开放型城市。以活力迸发体现潍坊气质,打造人才汇聚、资本聚集、财富涌流、充满机遇的活力之城。以精致精细展示潍坊品位,打造精致无处不在、精细处处体现的精致城市。
(三)基本原则。坚持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聚焦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城市硬件和软件系统更新升级、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共建,增强城市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提供服务的能力。坚持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统筹抓好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协调推进城市设施、产业、功能和环境建设,将中心城市规模做大、经济做强、交通做畅、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始终用改革的思路、开放的理念和创新的办法,有效破除影响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系列适应全球化需求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宜居宜业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发展目标。经过三年努力,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发展质量更高,首位度明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突破,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市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彰显,国际化水平、医疗教育集聚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社会文明度和公共安全度大幅提升。
二、强化规划引领
(一)完善市域城市发展布局。发挥依山(南部山区)拥河(潍河、弥河)滨海(渤海)优势,结合北部沿海、中心城区、南部山区实际,明确各区域城市功能和发展定位,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加快向东面海发展,着力打造诸城高密、青州临朐东西两翼,突破中心城区单中心、圈层式发展模式,构建城市中心、次中心、区域中心结构体系。
(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加强城市设计导则管理,实现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全覆盖。建立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和色彩管控体系,打造滨海、平原、山水等不同形态的城市景观。重大建筑要根据城市设计,落实区域风貌及公共空间、联通空间要求,实现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与周边环境协调。持续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实现增存并重、内涵式发展。
(三)强化规划实施管理。高水平编制《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连续性,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不得变更,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加快产业更新
(一)放大现代农业新优势。以优化提升“三个模式”为统领,举全市之力抓好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高端平台作用,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聚集,加快形成一批政策创设、先行先试成果,为全国农业开放发展探路子、出经验。
(二)推动制造业优化提升。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定位,充分挖掘制造业产业优势,重点推进高端装备、汽车制造、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包装等产业转型提升,实现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加快优势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支持发展个性化定制、云制造、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兴办一批新兴高端产业园区,推动城市新兴产业规模成长、质效提升、模式创新。
(三)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实施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医养健康、文化旅游产业提升行动,建设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加快打造全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资本中心。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大力发展高铁物流、保税物流和冷链物流,构建以高铁物流为龙头、空港物流为突破、海港物流为重点、公路物流为主体的物流发展体系。实施“潍坊之声”工程,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统筹整合市域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富有潍坊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项目。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坚持景色与场景双“景”相融,打造奎文门灯光秀等一批夜间“打卡地”,建设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
(四)优化提升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积极争取更多国字号创新平台在潍落地,实现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最大限度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把潍坊打造成科技创新资源充分集聚、科技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打好“人才净流入攻坚战”,着力打造山东半岛“人才高地”。
(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精准推进“双招双引”,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上合国家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围绕壮大产业链抓招商,围绕培育新动能引人才,吸引更多创新型、基地型、补链型、平台型、终端型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潍坊。支持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深度开拓重点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依托潍坊综试区、综合保税区,进一步探索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支持政策,健全完善贸易便利服务措施。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全方位提升科技国际化水平。实施新一轮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党工委(管委会)+”模式,促进管委会瘦身强体、开发区回归本位,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充分发挥风筝会、鲁台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作用,将潍坊打造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全面深化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周边城市合作,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优化生态环境
(一)强化污染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污染企业淘汰退出或搬迁。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禁售区范围,加快燃煤锅炉淘汰替换和大热源改造,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严格落实扬尘技术导则,重点做好建设工地、渣土运输、拆迁现场、裸露土地等扬尘治理,推进扬尘管控精细化。加快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推进移动源低排放化。制定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建设方案。探索建立重点排放企业立体化监控体系,推进空气质量超级站建设。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中心城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水质提升工程,确保到2020年底污水处理厂出水主要指标提升至地表四类水标准。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实施河道生态补水工程,有序推进四河串联。强化沿河管控,加大企业污水排放及沿河农业面源和养殖种植污染监管查处力度。开展峡山水库水源地保护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陆源入海污染控制、海岸带生态保护、海洋污染防治三大领域95项具体任务,全面完成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加强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扎实推进净土行动。
(二)打造宜居空间。聚焦“增花添彩、疏林间植、建设特色路”,大力推进公园景区更新、绿化景观营造。规划建设城市动物园和大型综合植物园,普遍建设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加快绿化立法,提高绿化指标,推动南部山区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建设北方水网城市为统领,加速新建改建河道整治,全面清理河道内障碍物,最大限度恢复河道行洪功能及两岸自然风貌,增强生态承载力。
(三)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低端制造业发展。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依法追责、终身问责”,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相挂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五、增强城市功能
(一)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域外交通。完善“两纵四横”快速铁路客运网。加快潍日高速潍坊连接线建设,构建中心城区高速外环,实现中心城区20分钟上高速。积极推进济青中线潍坊至青银连接线、潍坊至青岛段和疏港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中心城区新外环路和新机场快速路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枢纽港口,打造环渤海内贸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和新兴液化品中转基地;开通潍旅客货滚装航线,打造连接华东——东北地区的黄金水道。加快推进潍坊机场迁建。畅通市区交通。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环岛改造、“断头路”打通和下穿青银高速道路建设,适时启动城区快速路建设。落实“小街坊、密路网”理念,大力实施城市微循环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停车场建设,增加停车设施和泊位供给,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错时开放,推行停车场差别化收费,合理利用停车资源。加强立体交通建设,开展“堵点”专项治理,优化交通组织,改善道路通行条件。落实公交优先理念,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推进“城市大脑”在交通、平安、健康、政务、教育、防灾、减灾、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领域的建设应用。完善提升渠化岛、绿化带、过街天桥等公用设施。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系统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推进供热直供到户,打通供热“最后一百米”。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全过程分类系统和配套垃圾分类制度。增强城市防灾避险能力,建立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应急预案实战性、操作性。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提升社区服务,打造完善便利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圈。加快物业管理地方立法。全面对接国际规则和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门诊等,打造国际化仿真环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打造半岛宜学城、教育品牌市。全面提速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支持潍坊医学院创建“医科大学”。加快推动山东海洋技术大学建设。实施教育惠民便民提质工程,推进家庭教育、弹性上学、延时服务、社区教育、智慧教育等方面创新,确保教育惠民便民措施更加精准。全面提升康养水平,打造山东半岛医疗健康高地。科学布局重点医院项目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15分钟就医圈”。提高智慧医疗水平,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市互联网医疗中心和“互联网医院”,探索智慧健康管理新模式。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发展体育事业。突出精品高端赛事引领, 深化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实施“一区一品牌”计划。落实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打造体育主题公园等惠民措施,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六、创新城市治理
(一)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坚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
(二)健全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建设为重点的“1+3”社会治理体系。
(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有序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立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法治城市、法治镇(街)创建活动。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以案释法活动,深化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市民法治素养。
七、加强文化建设
(一)繁荣公共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支持博物馆、美术馆事业发展政策,做强做优市博物馆,推动特色非国有博物馆建设。优化市图书馆功能布局,改造升级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一批“城市书吧”。推进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严格落实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加大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文
化关怀力度。广泛开展市民文化节、文化惠民消费季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繁荣发展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莫言家乡”的文学影响力,组织开展写潍坊、画潍坊、拍潍坊、唱潍坊、演潍坊活动,讲好潍坊故事,传播潍坊之美。实施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计划。举办“发现潍坊之美”网络文艺作品选拔大赛,形成一批展现潍坊之美的新媒体产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做好坊子德日建筑群、大英烟旧址、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建设规范化非遗聚集区,扶持非遗产业园发展,打造非遗传习基地,实施传承人培育工程,推动非遗固态保护、活态继承。
(二)壮大文化产业。加快风筝、年画、核雕等传统非遗产品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广告传媒、影视制作、文化创意、动漫、雕塑等文化业态,壮大文化发展硬实力。
(三)升华城市品牌。深度挖掘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中国民间文艺之乡、金石之都等城市名片优势资源。积极拓展新的城市名片,争创中国摄影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坚持宣传教育、文明实践、问题治理相结合,不断提升城市人文价值、提高市民文明程度,提炼塑造城市精神,培育文明社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推进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工作,研究协调解决政策实施、项目安排、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重大问题。
(二)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流程再造,持续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扎实推进诚信潍坊建设,着力营造诚信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公务人员专业素养,坚持以专业思
维、专业方法指导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三)强化要素保障。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在项目、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强市级层面统筹,打破区域资源配置要素分割。
(四)狠抓落实推进。将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核心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广泛宣传指导意见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常年招聘信息